9月22日下午,华中师范大学bat在线平台博士生导师刘东虹教授应邀莅临学院,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名为“写作修辞学中的跨文化研究”的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在逸夫人文楼A2014举行,由bat在线平台钟馨副教授主持。
讲座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:写作修辞学的起源与发展、跨文化研究的路径和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动向。首先,刘教授介绍了写作修辞学(Composition-rhetoric)、修辞学与写作(Rhetoric and Composition)、写作研究(Composition Studies)等相关术语,以及写作修辞学研究的相关范畴:第一语言写作和第二语言写作。
刘教授指出,“写作修辞学”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,源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。二战结束之后,很多学者出版了写作类的专业书籍,使写作修辞学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、工匠识知,但仍不足以使之成为独立的学科。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出现了“修辞复兴(rhetoric revival)”这一相关学科,加之后来“美国修辞学会”的成立,都进一步推进写作修辞学的学科性发展。随着论辩结构模式的Stephen Toulmin 论辩修辞、修辞动机理论中的“同一”理论以及Robert Kaplan 传统对比修辞学等诸多理论的构建与发展,写作修辞学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成熟壮大。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学派林立,其中传统对比修辞学和跨文化修辞学影响较大。
刘教授提出,写作修辞学中跨文化研究的路径包括文本或体裁分析、语料库研究、民族志研究方法等。她着重介绍了有关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动向,主要分为协商性、动态性研究和暂时稳定性研究。她认为,这三类还不足以囊括写作修辞学的跨文化研究,还应包括质性研究,即以超语言观(translingualism)的研究为主,采用社会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和编码,对语料进行比较研究。
专家简介:
刘东虹,女,复旦大学博士,华中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福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;“写作教学与研究专委会”常务理事、“全球修辞学会”常务理事及其分会“国际修辞传播学会”会长;“亚洲语言处理国际会议(新加坡)”程序委员会委员和评审专家;国家社科项目评审专家。2009年-2010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。2016年-2017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英语系做访问研究。研究兴趣包括“修辞学与写作研究”、“语用学”、“二语习得”。在SSCI、CSSCI、ESCI等各级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。出版学术专著5部。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项目、省部级项目以及其他级别项目12项。
(审稿:刘建伟)